夏心愉:大额存单“质押”迷踪:拆解过去那些质押套利模

发表:2021-11-17 08:51:56 频道:企业人物
    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频频爆出大额存单被质押事件,企业宣称自己的银行存款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拿去出质。今晚由这个话题展开来
  

  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频频爆出大额存单“被质押”事件,企业宣称自己的银行存款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拿去出质。今晚由这个话题展开来,聊在过往很多案例里,别的企业们的存单,为何在会在好端端不需要融资的情况下,依然质押或“被质押”了。

  有言在先,我起这个系列话题,由头虽是眼下的银行案件,但今日内容只涉及通用套利模型,已经和当前案件无关。请不要隐射、也不要关联,即便有部分情节雷同,也只是巧合。

  套路一:

  存单质押套利

  这个套利方法的基础模型其实很直白,就是金主做存单全额质押开票,然后将开出来的票拿去贴掉,重新变成钱,再存款做存单质押开票,以此循环往复。

  这里面的核心有以下几点:

  1,套利的本质是资金收益和贴票成本之间有利差。

  怎么搞利差呢?

  首先,全额保证金开的票,从银行刻舟求剑的风控逻辑来看,没啥风险敞口啊,所以银行不但敢做肯做、甚至很喜欢做,因为这个业务很能创利啊。

  其次,开票方要找好,这个家伙不仅仅要能有自圆其说可以摆账的贸易背景,以符合开票成立条件;他还最好有不错的背书,比如所谓的“央企”背景,那样就能让局中人都对资金绕得回来这事儿放心,开得出大几亿的票,成本也能被缩小。

  企业的存款收益,比方说哈,做个三年期大额存单定期利息一浮到顶,搞到4%。或者做做一年期的,银行给大金主爸爸搞个优先通道,对接个3.5%收益的产品,都行。

  成本呢,刨掉银承万五手续费的一丢丢费用,大头是贴现,大概也就3%左右吧、最多3%出头一些,应该能搞定了。

  因为毕竟,存单久期长(比如一年、三年),银票久期短嘛(比如半年期)。

  所以这中间的几十个BP,就是套利空间。

  2,套利的关键点在于循环滚动。

  按照上头这么搞一圈,其实意义不大,套利的迷人之处在于循环滚动,一次一次地重复赚钱。

  那啥,让资金在银行梦寐以求的KPI里空转去吧。

  据“愉见财经”那位老对公朋友说哈,从存钱到质押、开票,再到拿着票去贴现,这么个流程,顺的话,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完成了。所以套利的都勤劳,这贴完票收回的钱,得赶紧滚动起来再来下一轮。

  我那老对公朋友说按他的观察和计算,大概每次套利,能赚个相当于总资金千二、千三的钱,那一年“努力”下来,我们保守一点往少里算吧,假设一共套了60个回合,也就是可以赚到12%-18%了。(事实上部分案例里,获利还可以更多……)

  “所以很多金主根本不是拿着自己的钱在套,他们有的是到外面拆资金来套。”老对公说。

  这就好比吧,金主有4亿,总共循环了7次,变成28亿质押了;或者有7亿,循环了4次,变成28亿质押了;或者有14亿,循环了2次,变成28亿质押了……(哎,我不是故意给28亿这个数字找茬的,谁让28是个约数很多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数字呢……)

  当然咯,不止是如上模型能用上循环质押的桥段,其实只要是资产出去资金回拢的搞法,都能循环的,这个桥段其实很好用,不止是可以套利哈,在无利可套的模型里,它依然好用,是因为——能够快速放大杠杆,无中生有更多的钱!!!

  3,金主还喜欢利息前置。

  听说,有时候基层行为了“营销”或留存金主企业,“诚意”不止体现在大额存单利息的上浮里,还会体现在“利息前置”。

  啥叫“利息前置”?就是假设企业给了1个亿,要做上头这个套利业务,再假设一年期收益算了3.5%好了,那银行可能会将一年到期后的103500000元在当下直接算给金主企业,开出103500000的银票。

  4,风险扎口。

  这里说的风险,是金主的风险。毕竟这一圈一圈绕着循环质押,都是他的风险在敞口。

  所以如果开票企业就直接是他可控的、体系内的呢,那就是左口袋右口袋的事儿,万事大吉;但如果不是呢,假设需要一家资质更好、贸易背景经得起查、更有背景的企业来“合作”呢?那么他就需要找到最后的扎口。

  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些“合作”的背后,都是某些掮客在暗中牵线,“攻关”掉了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士,尤其是财务负责人。

  比如找了A企业作为开票主体,那就要让A以票付给下游的B壳,AB之间能够提供贸易背景。但最后,口子还必须扎回到金主能控制的C,约定B把票再背书给C。

  最后由扎口风险的C来收款。

  5,“三赢”。

  如果就是企业自己开票兜圈子,那么就是企业与银行的“双赢”;如果关系方多一些,有金主企业、开票企业、和银行,那就是“三赢”,也是以上套利基础模型,尽管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千变万化,但一旦市场贴票环境OK就开始有生命力的,底层原因。

  甚至于,我听说过极个别银行,会以类似的模型去私下“营销”大金主企业,以期吸引对方的存款。

  毕竟,这也意味着基层行,终于有了宝贵的大额存款,缓解揽存压力,还能增加手续费收入。真是一个模型就把存贷中收都囊括。要是再多滚几轮,KPI就更漂亮了。聪明的基层行还很懂把这些往最时髦的“供应链金融”上面靠。

  这些链条本身看似完美,也可能已经套利了很多次、甚至很多年。但遗憾的是,一旦某次资金链断裂,某次钱没有正常回来,那么“三赢”很快就会变为“三崩”,这中间所有的资金猫腻才会被摆上台面。

  你说企业全然不知情吗?也许是这样的,但不排除另一种情况:高层和董事会也许的确不太了解具体情况,但底下是有人知道并配合操作的。

  从银行内部看,一笔如此大额的存款要“被质押”,从质押合同、到公司董事会决议、再到核保材料、存单……全套资料往往是少一个都无法运作的,这里头要盖下去章都有好几个、要盖很多处的。

  大概率来说,银行人员敢碰这钱,手续肯定是齐全的。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手续”是怎么一个一个办妥的?

  难不成银行基层行真敢自己去刻一整套企业的假章、做全套假材料?到期完全跳过正常手续,就敢直接扣划第三方存单还垫款?这概率不是说没有,但的确太小了,几乎等同于作死。

  套路二:

  委托贷款

  实话实说,28亿的事情刚闹出来,我们在外围瞎猜猜,以为就是走上面那个套利模型了。

  但现在“罗生门”搞大了,媒体还说了5%贴息的事儿。我那老对公朋友摇摇头,说估计不是套利了,因为这么套风险太大了,远远大于收益了。

  于是说到了“质押”套路二,一种类似委托贷款的“灰色”业务。

  如果是这样,就解释了“贴息”的存在。而“假央企”在当大旗的扯虎皮没被撕破前,可能的确换取了这其中某些人的掉以轻心,铤而走险。

  这样呢,贷款方可以绕来一些正常的贷款手续,更快速便捷地获取资金;银行依然是存贷两端都拉到了业务;金主则因为承担了质押担保的风险而获得额外的“贴息”等收益(也可能金主企业不知情,底下或外部有鬼)。

  不过,这种套路既然本质是“贷款”,那就得承担贷款资金回不来的风险了。这年头,就算头顶央企子子孙孙公司名头,也可能资金链紧张,贷款有风险。

  此外,听说在极其个别的情况下,之前还有别的企业,曾走一种“非阳光存款”,获得大笔额外贴息。

  所谓非阳定存,那就不是银行单方面贴贴息拉点存款了,而是,比如有掮客勾结其中,利用银行存款办理的一些漏洞“口子”,把资金最后导到游离在银行账外循环。听说有时候非阳定存还会要求办理人承诺做到“几不”,比如不挂失、不转账、不自行抵押等。

  那这里头就必然有鬼,而且有大鬼。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评论员、主持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委会研究员,上海金融青联委员。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

   

 

 

 

标签:
发表:2021-11-17 08:51:56
频道:企业人物
同类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