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偏僻小地方靠着地摊起家并成为世界第一

发表:2020-07-08 14:30:34 频道:企业人物
    最近地摊两字火遍全国,而说起摆地摊就不能不说他。  他让一个中国最偏僻的小地方,就靠着地摊起家,之后竟成为了世界第一!  
  \

  最近“地摊”两字火遍全国,而说起摆地摊就不能不说他。

  他让一个中国最偏僻的小地方,就靠着地摊起家,之后竟成为了世界第一!

  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摊王,曾有100多位中国富豪,摆出107辆奔驰车来迎接他;

  一看到他,马云也会主动上前和他握手,他做的事让99%的中国人想都不敢想,而最悲痛的事发生了......

  他,就是谢高华。

  01

  鸡毛换糖的历史包袱

  1982年4月,谢高华奉命调任义乌县委书记,当时义乌的落后远近闻名。听说他被派到义乌当县委书记,他的老母亲很是不满意。后来,谢高华回忆道:我母亲一得知我要去义乌工作的消息,就有点心疼——怎么会调到这个穷地方去呢?

  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思想还不解放。在当时人看来,义乌人应该算“不安分”的那一类。去义乌当县委书记,地方穷,老百姓难管,难怪谢高华的母亲会这么说。

  ▲年轻时的谢高华

  到任不久,一个名叫冯爱倩的小摊贩,就在县委门口把他拦了下来。用义乌方言连珠炮似地发问,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拦住他的是个女人,而且是个会抽烟的女人,名叫冯爱倩。在35年前,说起抽烟的女人,总会有种她很泼辣、惹不得的感觉。

  冯爱倩确实很泼辣。她是为“鸡毛换糖”一事来的,这种拿鸡毛与糖做交换的民间交易活动。在义乌足有300多年历史。由于当地资源匮乏,农闲时节,村民就挑起当地特产红糖,走乡串户换鸡毛。高档鸡毛可做工艺品,次品就用来肥地。

  有时候挑担里也会放些针头线脑,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

  ▲早年的义乌“鸡毛换糖”照片

  为了养家糊口,她坐火车到杭州的百货公司,批发些便宜的钮扣、鞋带、别针之类,再去摆摊偷偷卖掉。慢慢地,人多了起来,总共有20多人。

  这种摆摊,当时还属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专门设立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见到有人摆摊,就来没收货物。摊贩们的应对之策是:见到政府工作人员来了,立即卷起货物,拔腿就跑。

  冯爱倩实在受不了被四处追赶,“抓了罚、罚了抓”,这样的日子没法过了。无可奈何的冯爱倩,唯一的指望就是哪位领导“能站出来说说话”。这才决定找县委书记说理。

  ▲做生意时的冯爱倩

  她遇到了“能站出来说说话”的谢高华。终于,也就有了小商贩向县委书记“怒拍桌子”的经典史话。

  1982年5月的一天傍晚,冯爱倩在县政府大院附近,偶然发现自己身边飘过一个瘦高的身影。“这不是新来的‘县太爷’谢高华吗?她鼓起勇气径直冲了上去。事后冯爱倩回忆说,当时自己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谢高华任义乌县委书记时的照片

  冯爱倩情绪激动大声嚷着,她的义乌土话,谢高华显然听得一头雾水。街头路人以为夫妻吵架,看热闹的越聚越多。“你先跟我走。”谢书记赶紧低声说。

  冯爱倩这个土婆子,生平第一次踏进了“县太爷”的办公室。心里还是慌慌的,她和平时谈生意一样,习惯性地掏出两毛九一包的好烟“大重九”,双手递了一支给县委书记。

  她开始哭诉:“我们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政府为什么要赶我们?”“老百姓生活这么苦,你们当官的总要给我们一口饭吃!”

  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怨愤压抑得太久,冯爱倩连珠炮般地质问开了,泪水哗哗地流了一脸。

  至于她当时究竟有没有“拍桌子”,说法不一。

  很多年后,谢高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澄清,那一夜,冯爱倩怨气很重,几次用手“敲了桌子”,但不是传闻中的“大拍桌子”。“必须承认,她的胆子的确够大的。”

  这场著名的“争吵”或叫作“对话”,持续了1个多小时。听完后,谢高华做了两个承诺:第一句话是我理解你,同意你摆摊;第二句,我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

  要是普通人,这桩事就算完了。谢高华后来却上了心,开始认真调研。

  02

  大胆独行,小商品集散中心雏形初具

  很快,谢高华把这个问题抛到县委会议上,要求允许摊贩经营,并开放小商品市场。谢高华认为,这类民间交易活动满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对村民、集体和国家都有利,不应当被禁止。

  当时,开放商品交易市场还没有先例,要冒政治风险。会议一度陷入沉闷,谢高华一句“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肯不要这顶’乌纱帽’!”掷地有声,打开僵局。

  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委做出了一个当时被人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县委、县政府一号《通告》随之出台:“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义东、稠城(县城所在地)两个市场率先开放,整个义乌沸腾了。

  ▲1982年9月开业的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

  摊贩们欣喜万分,奔走相告,甚至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商户拿到许可证后,商品交易市场迅速扩张。原先只聚集在县城的稠城街,很快就扩展到县委大门口,有时候堵得连县委车辆都无法进出。政策爆发的力量,甚至令决策者都始料未及。

  1983年,谢高华还辗转找到了省级银行,贷款57万建设摊棚式小商品市场。闻名中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此诞生。这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专业市场。

  当年年底,义乌的市场摊户增加到1050个,日均交易人数为6000人,上市商品多达3000多种。

  ▲1986年,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额突破一亿元

  胆大包天的谢高华,在义乌挖出的这个“政策凹地”,迅速产生了集聚效应。南船北马,熙熙攘攘,在这个偏僻县城竟然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在“四个允许”下,义乌小商品经济就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奔涌而来。

  如果当时谢高华不理睬冯爱倩;如果他见了居然会抽烟的泼辣女人,心中早有芥蒂,根本只想敷衍过去;如果他许诺之后,只准备解决一个人的事,而不是解决一群人的事……

  那么义乌小商品市场都不会那么早出现,甚至压根就出现不了。

  ▲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03

  “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1984年底,谢高华在离任前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指出要“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

  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

  从“兴商建县”到后来“兴商建市”,从贸工农结合到后来的贸工联动,义乌既重视实体经济又重视流通渠道的基本做法,在那时就已基本成型。

  如今,谢高华家里还订着《义乌商报》,他每天读报、做批注。在他心里,一直为义乌留了个“心眼”。

  ▲谢高华家中的书房一角

  “谢书记是义乌的贵人。”全网络平台播放量高达250多亿次的《鸡毛飞上天》,每逢“谢书记”出场,就有观众发“弹幕”如此评价。

  “我哪里贵了?是义乌人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贵!”谢高华掰着手指数义乌人的品质:吃得起苦,商品头脑发达,消息灵通,不排外,讲义气……

  他记得剧里有句台词:义乌之外有中国,中国之外有世界。“义乌人就是凭着这些精神力量,闯中国,闯世界,闯出一条‘无中生有’的路。”

  ▲2016年,大批义乌人为谢高华祝贺85岁生日

  谢高华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排泛黄的书法作品,其中最显眼的当属谢高华自书的“信仰”二字。苍劲有力的大字背后,透露着老人的精神与信仰。

  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何建农,曾表示,“谢高华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无私无畏的创业创新精神、清正爱民的公仆服务精神。

  ▲谢高华家中书房一角

  往事并不如烟,对于自己的贡献,谢高华总是谦逊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86岁高龄的谢高华,荣获“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终身贡献奖”。老百姓有一句“民谚”,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谢天谢地谢高华”!

  何为信仰?老人掷地铿锵:“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

  

  

 

 

 

标签:
发表:2020-07-08 14:30:34
频道:企业人物
同类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