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苗壮】

发表:2019-01-17 09:12:05 频道:华夏品牌
  苗壮,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画家,西北大学艺术系讲师,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    1969年生于西安

\

  苗壮,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画家,西北大学艺术系讲师,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

  

  1969年生于西安,1985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2003考入清华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王玉良先生,并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结业于中国画研究院高研班李宝林先生工作室。作品先后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陕西当代中国画展、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今日美术馆首届青年美展、人与自然-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 展、“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6李苦禅艺术馆开馆即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全国城市山水展、远大杯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提名资格展等大型展览,且多次获奖。2005年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和论文先后发表在《美术观察》、《装饰》、《美术报》、《中外文化交流》、《清华美术》、《美术》等报纸、期刊和大型画册上。
 

\

《格桑花开》

风致飘逸  不滞于物

—— 读苗壮花鸟画

  

文/李凡伟

  

  认识苗壮是从苗壮的文字开始的,从他的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苗壮为人的不事张扬,看到苗壮性情化的适意生活,看到苗壮对艺术的执着,可以这样说,行走在苗壮的文字里,似在田间地头,直接地气;品咂苗壮的作品,如置身天边云外,畅游自在。他的作品始终蕴涵着一种原生态的、野生的、健康的阳刚之美。
 

\

《灞桥柳》

\

《碧螺春》

  苗壮身居城市,他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他成长的步伐,他亲身感受着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每一个变革。无疑,这种从小对城市的印象,对他现在作品风格的确定有着最为根源性的影响。而这也是为什么在苗壮作品中更多看到绿植和城市建筑共生现象的缘由,这既是苗壮作品的风格,也是苗壮本人的精神诉求。
 

\

《处暑》

  历史总是在不断修正,并在这种不断的修正中向前发展。美术的形式和技巧亦随着当代审美观的发展而革新。在中西融合的大环境下,出于学院体系的苗壮亦在关注西方绘画的艺术观念。他始终在发掘,如何让绘画回归到人,回归到情感本身,怎样才能在传统国画中找到突破口,打破区域界限,找到人性审美的共同点。苗壮这种对传统突破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最为真实的体现。

\

《草木丘壑》

\

《榆荫不老》

  他的作品让写实主义不在只是一种绘画技法。他绘画中有着19世纪40年代写实主义的意味,不过,他的这种写实主义,更多倾向于以人为本的、新的、自然写实主义,他更多抒发的是人的感受,人对自然生活的感受,并以小见大的去映照生活。他把艺术和现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进而表现生活,描写生活,最终借此观察生活及反省生活。

\

《婺源写生1》

\

《婺源写生2》

  如果说吴哥窟带给人们的震撼在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苗壮则让这种震撼的、远远的美,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他的城市系列作品既体现了植物和建筑共生的和谐之象,亦是对过往生活的回放,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再现。你会感受到时间在艺术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在这个系列中,他通常选取某一物件或者某一场景作为主题,次景则选取大量植物做背景,他的城市系列之滑板,整个画面布置得宜,用传统的笔墨表现出画面的主次,而用西式的光影效果表现出画面的虚实,作品中看似简单的滑板车,却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儿童取乐的主流方式,从旧玩具的没落,到新玩具的兴起,不仅是对儿童幸福度提升的一种暗示,更突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系列的另一幅作品,则采取以露天咖啡馆为主题,次景以大量攀附在花栏上的植物作为背景,建筑在大片绿色植物的环绕中似乎有了感情,有了生命。透过作品我们可解读到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情致。而大量攀附在建筑与围栏上的植物,不仅在氛围的营造上起了重大作用,并且付之于这些冰冷的建筑以生命。透过间隙,我们看到了当时代的建筑特点,苗壮作品中的这些细节,无不告诉我们,城市化进程在人类社会中的进步性,优越性。但同时他也在告诫并提醒我们:要注重植物和城市的共生关系,不要让这种触手可及的幸福在若干年后成为一场美梦!

 

\

《娄山高》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苗壮笔下的城市植物系列,大多是以热带雨林植物为对象,缠绕的藤萝,枝繁叶茂的花草,在他的笔下交织成一座座绿色的迷宫。美在这里成为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和谐。作品中,他用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堆砌出浓淡干湿的层次感,表达出植物本身的脉络层次,在空间层次的表达上,选用不同于主色调的彩墨,既营造出画面的清丽脱俗,又使色彩和墨彼此和谐,整幅作品构成一种扎实的质感,这样以来,既合乎了自然规律亦合乎了艺术要求。苗壮多年的写生经验,早已使他掌握了植物的生活特性,在他的作品中,你随时可以欣赏到艺术的魅力和自然之趣。他作品中对热带植物的生活习性,生命力表现的特别到位,藤本植物和乔木的相互依存,小型叶和大的棕榈类植物之间的相互穿插附着。整幅作品,枝条萦行高下,气脉一贯;花头参差向背,条畅得宜;枝叶疏密交错,不相杂乱;根干枝叶,各有所安。而在墨色上,浓淡虚实,隐藏显露,各得其所。甚至,他作品中逼真的秩序感和空间感,会让你不由生出这样一种童趣——很想如儿时,在田野树丛想要扒开外围的枝叶,看看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而那种只有在热带雨林才能欣赏到的“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奇妙景象亦会从他的笔下跃然而出,不禁让我们为之赞叹,赞叹苗壮的妙笔生花,赞叹自然真实存在的力量,亦赞叹自然物象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

《三界山盛景图》

\

《颐和园盛景图》

  在苗壮的作品中,既绘有表达城市题材的作品,亦有体现人品高洁的清荷。众所皆知,自古画荷者众数,能把荷性挥洒而出者则寡。苗壮之荷,无论是在构图上,还是在气韵上,都给人以烟波浩渺的清逸之气。荷之形、荷之性,于他之笔自由而出。他的荷,以简驭繁,赢在气韵。整幅作品构图布置得当,阴阳虚实处理巧妙。虽寥寥几只清荷,但穿透力极强的空间感,却给人以无限遐思,画面中的留白,在空间上营造出的水波浩淼之境,似乎在眼前的不再是简单的几只,而是一塘荷色入眼来。在荷与荷之间,苗壮取其自然之势,写一支高标,现独拔之势,其它则合理布局,这样结构既避免了画面落于平板,亦不会让人望而生厌。荷梗则方圆并用,淡墨处理,巧拙雅致。荷叶则以大写意中的没骨法写之,洒脱泼茂,整个荷叶脉络流畅,花蕾俊逸,荷叶与荷梗,荷叶与荷花之间则掩映成趣,呈圆融冲和之象。

\

《云淡风轻过午时》

\

《竹笆市南口》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就是必须对社会,对人生有思想,失去思想,艺术将什么也不是,空洞无物。苗壮用那些不经意的生命,告诉自己,同样告诉你我,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周遭,同时,应该关注并且热爱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并珍惜。所以,我们们在享受苗壮作品带给我们世间大美的同时,同样要去思考,不管是艺术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万不可做无心而赏!  

  (本文作者系: 作家、美术评论家)
 

\

《周末》

\

《静晌》

\

《朋友》

\

《蝉鸣隐高枝》

\

《立夏》

 

\
 

笔墨·笔墨

  

文/苗壮

  

  画家谈笔墨往往会条理不清,而理论家谈笔墨,又有泾渭分明脱离实际的嫌疑。其实笔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它的复杂性从未在任何笔墨争论中得到解决,但这却是我一直在实践中认真的去思考的问题。

 

  毫无疑问,笔墨是中国画形式构成的核心。笔墨的印记在宣纸上呈现出极为特殊的效果,水与墨、焦与淡、干与湿等等技术因素使它既在画家的操控范围之内,又使画面具有不可重复的偶然性 。同时,笔墨的丰富含义又非中国画的技术语言所能全部顾及,因为中国画的形式与文人意趣的结合使人们对中国画的精神含量寄予厚望,以至“笔情墨趣”、 “笔墨华滋”、“棉里藏针”等等关于笔墨的语汇已经溢出绘画的范畴,进入到了大众的文字叙述当中。从这一点看,笔墨不仅仅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绘画样式,更培育了中国人特有的对美的品评趣味。但在经过了百余年一系列激烈的文化反思之后,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自足观念受到了撼动,于是笔墨似乎就成为一个问题,这种独特的语言符号,它已经悄然在发生变化。

\

  尴尬的是现实的中国画存在着无法回避的两个传统,一种是古老农耕文明的传统;另外就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新传统”。这种新传统倒并非是异质文明的翻版,而是自身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融和。中国农耕文明的绘画成就自不待言,而近现代产业革命的引进与生发还在继续,社会背景的急剧变化对中国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那就是在新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建构这个时代的笔墨精神,我以为这才是当代中国画的生机。

\

\

\

  如果说中国画就是笔墨,我想笔墨的界限就已经得到了积极的扩张,历史悠久的中国画传统里有文人绘画的因素;有宫廷绘画的成分;还有民间绘画的观念等等,这说明它天生就是一个有机而开放的系统,同样,它对新的形式规律自有其兼容并蓄的能力。

\

\

  当代的文化环境给予了中国画前所未有的宽阔视野,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角度思考去绘画。自己作为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产物,古今中外各种绘画观共同构建起了我的知识体系,而笔墨作为隐性基因的书写方式,仍诱使着我不断想去探询它新的可能性。古老文明的审美趣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的欲求,中国画自身在演进中所追寻的笔墨精神也在不断地丰富扩张。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我在点、线、墨色变化中持守着中国画笔墨的隐性基因,但在画面的经营里尽量地想去实践自己的想象,结果就是时不时会“越界”,这种越界有时是无意的,有时则是有意为之。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不断反省,这种反省是双向的,既有对中国画笔墨的思考,更有对自身能力的认识。绘画本身就用文字无法阐释清楚,它的工具属性只不过是画家的精神载体,关键就在于画家能否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转化为绘画语言展示出来,如此,才会呈现出现实生活的另一番众生相。已逾不惑之年,经过反复的思考开始日益坚信自己的绘画方向不谬。作为技术语言的笔墨仍旧让人玩味不尽,而对它精神性的认识则需要更长的阶段。与笔墨世界的纠葛已经成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真不知没有这种纠葛自己又会是怎样?

\

《魏塔写生》

\

《上店镇》

\

《铜川立地坡》

\

《陈炉远眺》


 

 

 

标签:
发表:2019-01-17 09:12:05
频道:华夏品牌
同类文章推荐
  • 【艺术名家·李万兴】【艺术名家·李万兴】 李万兴:书意烂漫出新韵 且以笔墨舞余生   时隔三载,再见李万兴时,他刚刚办完退休手续,正准备着开启自己的另一...
  • 【艺术名家·李艳秋】【艺术名家·李艳秋】 著名书法家李艳秋书法作品展  李艳秋,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现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
  • 【艺术名家·王焱】【艺术名家·王焱】 字号+  之于书法:不忍割舍的毕生追求  这是个类似江湖的哲学,而用在王焱先生身上,却有了几分对于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