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唐碑善本亮相上海图书馆 大唐气象熠熠生辉

发表:2021-11-07 频道:会展长廊
    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大展今日揭幕。上海图书馆所藏国宝级的唐碑善本倾囊而出,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馆藏国家一级、二级
  
  “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大展”今日揭幕。上海图书馆所藏国宝级的唐碑善本倾囊而出,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馆藏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一一呈现,熠熠生辉。展览为期两周,精彩不容错过。
  本次大展以唐碑拓本为主题,荟萃了一大批文物级的碑帖善本共的65件(组)。其中包括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以及馆藏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如吴湖帆旧藏的欧阳询书、宋代拓本《四欧宝笈》,宋拓宋装本《九成宫醴泉铭》,以及《宋拓集王圣教序》《宋拓麓山寺碑》《宋拓玄秘塔》等镇馆之宝。
  
  自2005年开始,上海图书馆每年都会推出一个馆藏珍品文献展览以飨观众。2018年就举办了“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馆藏精品文献展”,2019年推出“墨彩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今年,又带来了上图所藏全球最顶级的唐碑善本精华。
  此次展览名为“大唐气象”。欧阳修曾言:“书之盛,莫盛于唐。”唐代书法艺术尤为兴盛,各类书体大放异彩,名家辈出。同时,还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唐碑经典。其文辞典雅清新,蕴含深意,发人深思,其书法典雅端庄,法度深严,允为汉字楷模。如在书法初学者中最为有名的《九成宫醴泉铭》,为欧体临摹的经典范本。此次展览将一次推出吴湖帆四欧堂本、龚心钊藏本、费念慈藏本和张廷济跋本共四种,呈现了同一碑石在不同拓本间的捶拓变化。
  碑刻传拓始于南朝,现存最早的拓本,除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几件唐碑的唐代拓本外,就数宋拓本最早。宋代金石学兴起,传拓碑帖开始流行,但是,历经战乱和自然损毁,传世宋拓本渐趋凋零,到明代中后期,遗存下来的宋拓珍品开始进入了文物收藏品序列,并成为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在这种收藏风气带动下,促进了明末清初碑帖传拓的快速发展,传拓的碑帖品种日渐扩大,终于在乾嘉时期,迎来了金石学的复兴,传拓金石、收藏金石、研究金石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文化风尚。同光以后,金石碑帖传拓与收藏进一步向民间普及,传拓品种与数量出现了空前绝后的骤增,几乎到了“无碑不拓”的狂热,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清末民初碑帖拓本资料。
  上海图书馆馆藏碑帖浩如烟海,收藏品种几乎囊括了整部“中国碑刻史”。现藏有25万件碑帖拓片,其中能够称为善本者,约有3000余件。其数量之丰富,质量之高超,堪称“碑帖博物馆”。
  “上海图书馆馆藏众多国宝级碑帖资源,绝非偶然,是旧时的碑帖藏家和碑帖商人共同孕育了这份特殊的文化遗产。宏观的社会政治运动和微观的文化个体活动共同交织出一部‘近现代碑帖收藏史’。”上海图书馆的善本碑帖收藏是与上海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晚清、民国直至建国初期,官商齐聚上海,资金与文物云集沪上,其中碑帖善本亦多半流通到上海。
  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善本碑帖,几乎涵盖了所有旧时的碑帖收藏大家。仅就清末民国的藏家就有:翁同龢、沈树镛、赵烈文、杨守敬、缪荃孙、吴大澂、吴昌硕、王瓘、张祖翼、叶昌炽、盛昱、吴郁生、费念慈、端方、莫棠、周大烈、龚心钊、张伯英、褚德彝、陈景陶、高时丰、叶恭绰、吴湖帆、蒋祖诒等等。
  宋代金石学的兴起,带动了碑刻传拓的流行,这是历史上的一次传拓高峰。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因为战火及自然因素毁损,宋拓本已经极其稀少。到了清代,金石学发展到巅峰,金石拓片甚至成了士大夫间交流的载体,尤其是同光以后,前代留下的碑刻题铭,到了无所不拓的地步。留下了大量的唐碑旧拓。
  国内外现存的高古碑帖善本大都集中在唐碑领域,因此,衡量一个公藏机构的碑帖收藏质量的高低,其主要评判标准就是唐碑拓本的品质。
  凡是唐碑善拓多经历代名家递藏,名工装裱,名家题跋。这次唐碑善本展览,还将是历代碑帖题跋的展示,碑帖收藏家鉴藏钤印的展示,碑帖装帧艺术的展示,多种形式的叠加复合展示,最终传递出博大精深的碑帖收藏文化。
  碑帖的文物价值通常从“传本稀缺”和“拓制年代”两个方面去考量,这次展出的唐碑宋拓可谓是行业内的顶级配置,除了宋拓本之外,还有部分明拓、清初拓,均是这一唐碑品种的最早或较早的版本。
  清代时的“金石热”,虽然是爆发力极强,波及了整个文化圈,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的150年,随着清末民初照相摄影术和碑帖影印术的引进,机械化生产的碑帖影印本逐渐代替了手工传拓的碑帖拓本,时代的变革导致了碑帖拓本的传拓、收藏、研究就此衰微。近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保护传统优秀文化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碑帖传拓、收藏、研究又以小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参与,“金石复兴”的火种又被再次燃起。
  “四欧宝笈”堪称上海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为收藏家吴湖帆所旧藏,特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的宋代石刻拓本,分别是《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尤其《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四欧本,是海内孤本,国之重宝,列《四欧宝笈》之首。
  从“四欧宝笈”的装帧处处可见吴湖帆的金石收藏之虔诚,上图可见吴湖帆手书题刻的书箱,内设四个书匣。面板、题签、题画、题记、印章等俱全。
  上海图书馆馆藏的《九成宫醴泉铭》(龚心钊藏本)为宋拓宋装本,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此本考据点与吴湖帆“四欧堂本”基本相同。从龚心钊装裱进册的购藏借条可以发现,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龚心钊以先后两笔付款的形式花费6000大洋高价购得一本“北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当时的北宋拓本极为罕见,为此他特意拍照留念,请来郑孝胥审定并题签,附上自己的校记,并夹入珍贵的晋朝蚕茧纸,不遗余力,珍视有加。这件宋拓宋装《九成宫醴泉铭》,因其当年购入价格甚昂,也曾被誉为“天价九成宫”。
  “集字”是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现代人通常所练习的集字书法字帖便是如此。“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墨迹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为人所珍视。历代屡经散佚,唐太宗李世民凭帝王之力搜寻,获得楷、行、草书数千纸。到宋代,已经罕见王羲之的真迹,宋人视唐代摹本如真迹一样珍贵。
  为了表彰玄奘西行取经的功德,李世民亲自撰文,并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真迹,命怀仁和尚集字成碑。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八日刻立此碑,碑原在长安修德坊弘福寺,北宋初移入文庙,后又移至西安碑林。上海图书馆馆藏的《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张应召藏本)为北宋后期拓本,经张应召、李守、史贻直、汪喜孙、蒋镜秋等收藏。伊秉绶、郭尚先均评定为“北宋精本”,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此次展览集合一大批国宝级碑帖善本同时展出,在策展人看来,这是对上海图书馆唐碑碑帖善本的“大阅兵”,是我国优秀书法艺术“大展示”,还是历代碑帖装帧文化的“大推广”,更是对历代碑帖收藏家的崇高致敬。它能充分展示海派碑帖收藏、海派金石文化的魅力,这一展览必将会吸引广大的碑帖书法爱好者,成为上海文化展览的又一新热点。
  配合此次展览,上海图书馆出版了由童衍方任主编的《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一书。这本图录中的唐碑时间最早的是武德九年(626)十二月二十九日刻立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时间最晚的是大中九年(855)十月刻立的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几乎涵盖了整个唐代书法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唐代主流书法的演变。
  

 

 

标签:
发表:2021-11-07
频道:会展长廊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同类文章推荐